首页 百科 正文

黑人留学生(黑人留学生)

[db:Intro]...

提到非洲,大家的第一印象都是贫瘠落后。受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的影响,非洲的确是全球最不发达的地区之一,目前经济发展水平位居七大洲倒数第一。

作为黑人人种的起源地,非洲的平均海拔约500米,常年被太阳光照射,气候干燥,不适宜居住。所以,和先进富裕、开放文明的西方国家相比,多数移民人士都不会选择在非洲定居。

然而,在上世纪末期,一位北京女孩力排众议,心甘情愿地嫁给了非洲黑人男子,并于婚后和丈夫回到了他的家乡生活。

引发舆论争议的是,这个女孩并非孤陋寡闻,而是毕业于清华大学的高材生。如今,在非洲生活了26年的她,现状如何呢?

土生土长北京妞,为真爱嫁去非洲

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"北京大妞儿",王丽红生于北京、长于北京,父母双方都是工人。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,工人家庭收入稳定;再加上有北京户口的加持,王丽红的硬件条件说是百里挑一也不为过。

更让人眼红羡慕的是,她自小成绩优秀,高中毕业后顺利被清华大学录取。优渥的条件、出色的学历,"幸运儿"王丽红的前半生顺风顺水,仿佛像开了挂一样。

在清华大学里,王丽红接受了高等教育,在取得了学士学位后依然不满足,选择留校继续攻读硕士。名校光环加身,王丽红的前程一片光明,完全可以凭借实力取得一份薪水高昂的工作。即便她碌碌无为,她的父母也可以保证她一生衣食无忧。可就在这时,一位名叫苏玛的黑人留学生闯进了她的生活。

苏玛来自非洲乌干达,性格开朗活泼,十分健谈,是王丽红最为亲近的朋友之一,二人经常并肩漫步在清华园的各个角落。

俊男靓女之间的感情迅速升温,很快,他们就发展成为恋人。王丽红欣赏苏玛诚实勤劳的品质,为他的背井离乡、远赴他国求学的精神而深深折服。

按照人们脑海中根深蒂固的观念,像苏玛这样的留学生,多半是石油大亨或煤矿老板的子女,其实不然。早在初次见面时,苏玛就和王丽红坦白,自己的家庭相当贫困,父母都是普通的农民,家族世世代代以耕地为生。面对夫家窘迫的条件,王丽红全然不在意,死心塌地下嫁于他。

随夫远赴乌干达,化身讲台教书匠

王丽红和苏玛在北京完婚后,一边继续学业,同时生育了3个子女。1996年,苏玛从清华肄业,执意返回故土建设家乡。

为了支持丈夫的想法,王丽红放弃了在北京的舒适生活,选择和他一同奔赴非洲。直到落地后,满目疮痍和荒凉才让她彻底震惊了:非洲大陆寸草不生,黄沙漫天,烈日当空,路上行人稀少。这是真正的穷乡僻壤。

然而,最让王丽红无法接受的是乌干达的风俗人情。她和丈夫辗转许久,才抵达位于偏远村落的婆家。刚进家门,一群女人和孩子出来迎接他们。

苏玛告诉妻子,这些都是他的家人:非洲奉行"一夫多妻"制,他的父亲一共娶了20多个妻子,并生了40多个孩子。

那晚,王丽红彻夜未眠。让她感到焦虑绝望的不仅是恶劣的环境,还有丈夫的忠诚。苏玛似乎看穿了她的心思,承诺自己会永远坚持"一夫一妻"制,保证不会变心。

事实证明,他最终做到了,他和王丽红的婚姻至今已近30载,二人相濡以沫,恩爱如初。

横在王丽红面前的还有一个障碍语言不通问题。苏玛和亲朋好友们交流时使用的是乌干达语,只会中英双语的王丽红对此一窍不通。当地居民文化程度普遍低下,连英语也不会使用,更别说汉语了。

这导致王丽红完全无法融入生活,除了丈夫,她做不到和其他人沟通。幸亏在苏玛的悉心教导下,她学会了乌干达语,这次意义非凡的语言学习也使她产生了一个念头:教非洲孩童学习中文。

创业教育大获成功,桃李满门名扬天下

在玛哈的帮助下,王丽红购买了当地的一所中学,并将其改名为"鲁扬子中学"。因为中文教学十分罕见,许多学生感到新鲜,纷纷前来参与课程。

在课堂上,王丽红教授学生识汉字、读汉语,偶尔还跟他们介绍中国传统和源远流长的历史。学生们情不自禁地沉浸在这个古老东方国度的魅力之中,甚至心驰神往。

多年来,鲁扬子中学培养了众多中华文化爱好者。这些非洲学生或从事中非贸易行业,或留学中国学府,为中非关系的促进起到了重要作用。

在接受BBC采访时,王丽红也提到了学习汉语的重要性,她认为在中国影响力日益剧增的今天,汉语会改变这些非洲孩童的命运,是他们建设经济的有力武器。

由于根深蒂固的观念,跨国婚姻至今依旧罕见,但王丽红顶住了压力,勇敢地迈出了人生中的关键一步。她不仅是土生土长的北京大妞儿,同时也是勤劳善良的非洲媳妇,更是备受尊敬的王校长。

这是种族歧视吧,就像别的西方发达国家对我们,每个国家都有好人坏人,并不是外表来决定一个人,而是这个人的心。非洲地区有发展好的,有发展差的,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事物。这个跟黑人谈恋爱的女生也能考上不错的大学,证明她也不笨,黑人大兄弟肯定哪一方面打动了她。别瞎操心了,先过好自己的吧,老弟。